一、基本情況和歷史沿革
錫山區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江蘇省東南部,無錫市東部,轄錫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無錫錫東新城商務區和4個鎮(羊尖、鵝湖、錫北、東港)、5個街道(東亭、安鎮、東北塘、云林、厚橋)。滬寧、京滬、錫通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京滬高鐵無錫站位于區域中心,無錫地鐵二號線直通轄區腹地。
錫山區的歷史可概括為三個發源地,即中國古代吳文化發源地、近代民族工商業發源地和現代鄉鎮企業的發源地:兩千年前,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吳地文化;百年前,發源了中國最初的民族工業;六十多年前,誕生了中國最早的鄉鎮企業;二十多年前,創造了中國最強的縣域經濟,蟬聯了三屆“華夏第一縣”稱號。錫山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區內現存蕩口、嚴家橋、黃土塘三個古鎮(老街),有羊尖宛山石塔、華蘅芳故居、華君武故居、王莘故居、阿炳祖居、嚴家橋唐氏故居、鴻隱堂、端居堂和同仁堂、倪云林墓、清代生態保護石碑等一批歷史文化古跡。錫山人杰地靈,歷代人才輩出。古代有著名畫家顧愷之、倪云林,詩人李紳、尤袤;近現代有科學家華蘅芳、徐壽、錢偉長,畫家吳觀岱,書法家吳芝瑛,作家孫毓修,國學大師錢穆、顧毓秀,民間音樂家華彥鈞,作曲家王莘,漫畫家華君武等。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錫山區按照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圍繞“爭做全市增長極”的要求,錨定蘇浙滬地區“創新、興業、宜居、樂活”優選理想地的目標,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科創產業化中心、國內一流高新產業集聚區、城鄉融合的一流美好城區典范。2022年,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增長3.2%左右,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增長1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于全市前列,高質量發展標桿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轉型加速,產業層級向高攀升。圍繞市“465”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四新四強”產業集群建設,持續推進特色專業園區建設,入選全省首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地區。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年實施超百場招商活動,金秋招商月期間累計簽約項目108個、總投資達893億元,全年備案總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9個。項目建設“五率”穩步提升,力神新能源、德力佳二期2個省重大實施項目開工建設,滾動實施市級重大產業項目55個、預計完成投資178億元,40個重大項目實現竣工,預計全年完成政府項目投資10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億元、增長4.5%。緊扣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創建國家、省、市智能制造標桿276個,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入選數均為全市第一,深南車聯網、紅豆實業、天安智聯3家企業獲評工信部2022年新型消費示范項目。實施企業上市高質量發展三年倍增行動,隆達股份、高視醫療順利上市,全區上市企業總數達到19家。推進質量強區建設,設立區長質量獎,賽福天鋼索榮獲市長質量獎。在全市率先成立穩增長服務專班,創新舉辦政企“周周早茶會”,積極開展“助企紓困·暖心護航”大走訪活動,出臺“同心抗疫15條”“穩增長19條”,減免和兌付區級紓困資金1.3億元,兌付區級各類產業扶持資金3.47億元,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52.24億元,全力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持續打響“錫引力·閃購潮”促消費品牌,激發新能源汽車、大型商超消費活力,蕩口古鎮加快業態更迭,嚴家橋村入選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扎實推進省委涉糧問題專項巡視整改工作,建成高標準農田9300畝,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4.92萬噸。加快構建“1+4+N”農業園區化發展格局,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羊尖、東港分園正式掛牌,區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開工建設。
提質增效,創新動能持續迸發。扎實開展“創新突破年”活動,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區)和科創江蘇試點區,升級建設長三角集成電路工業應用技術創新中心,錫山集成電路設計制造特色產業基地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入選首批省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高標準推進宛山湖生態科技城建設,新城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基本穩定,宛山湖未來產業研發社區正式開園。全年累計建成科創載體面積77萬平方米,無錫檢驗檢測產業園、中國南山無錫車聯網小鎮等科創載體正式投用。新增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連城凱克斯“嚴陸光院士工作站”獲評省級院士工作站,無錫錫山(西安)薈智中心、無錫錫山(澳門)海創中心揭牌成立。舉辦第二屆大院大所合作發展大會,設立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錫山實踐基地,湖南大學無錫半導體先進制造創新中心投入運營,引進清華大學無錫碳中和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區塊鏈研究院、南京大學無錫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等重大創新平臺。開展“專精特新金融賦能行動”,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46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85家,入庫培育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136家、86家、6家,預計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達到41%和51.1%。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2個,入選省級以上人才項目22個、“太湖人才計劃”創新創業人才項目44個,評定“錫山英才計劃”項目76個,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區。
攻堅突破,改革開放更加深入。深入開展“改革攻堅年”活動,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生態環境導向(EOD)開發、片區開發等新型投融資模式得到積極實踐;持續有效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在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平臺轉型上取得積極成效。持續深化與頭部基金、專業基金的合作,創建省創業投資集聚發展示范區;落地中金啟辰貳期基金、博華S基金等頭部基金項目,全區母基金實繳規模達31.28億元,合作政府投資子基金34支、總規模達351.87億元。深入開展營商環境提升行動,編制優化營商環境方案5.0版。深化“跨省通辦”和長三角“一網通辦”,“企業設立”等26個事項實現通接通辦。在全市率先推出12個“智能秒辦、秒批”事項,完成“云踏勘”“掃臉辦”市級試點項目。實施新辦企業“180”標準,積極落實“三提三即”改革,實施“拿地即開工”項目13個、“竣工即登記”項目4個,數量位居全市前列。東北塘街道安置房回購和“房票”安置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錫北鎮入選全省新一輪經濟發達鎮培育名單。全力提升開放水平,制定高質量實施RCEP行動方案,預計全年實際使用外資4.22億美元;組織紅豆集團、雅迪科技等企業包機赴境外拓展市場,進出口總額再創新高、預計達70.12億美元;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8個,通用股份柬埔寨項目成為當年全省首個在RCEP成員國投資的超億美元項目。
建管并重,城鄉品質加快提升。開展“十四五”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路徑研究,完成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三區三線”劃定方案并獲批復,區鎮兩級國土空間規劃形成論證成果,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劃定全區城市更新單元,鳳威路地段低效產業用地活力提升項目被納入第一批省級城市更新試點。完善交通規劃編制,完成軌道線網和骨干路網規劃深化研究,完成錫山區道路紅線規劃,繞城貨運通道納入省道網規劃。開展錫太高速、312國道快速化改造、錫山大道西延、新錫路北延、華夏路北延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大成路快速化改造等重點道路建設,錫太路改造、上馬墩路等10條道路建成通車,完成31條農路提檔升級。加快提升商務區城市功能品質,T立方體育生活廣場、九里倉輕文旅街區開業運營。努力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標桿城區”,全力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標桿區,推進全區環衛一體化改革,在全市率先建立“五勤聯動”執法管理機制,打造9個“席地而坐”示范區域。新增停車泊位2020個,完成59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20臺,新改建公廁32座,改造背街小巷23條,完成9條道路和90個節點景觀亮化提升。全年完成房屋征收152萬平方米,形成凈地3604畝;盤活更新產業用地2859畝,處置批而未供土地3477畝。云林春雷苑A區、東北塘東蕾苑一期等5個安置房項目竣工交付,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303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創一爭”活動,成功入選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范縣培育名單,9個自然村獲評市級最美村莊。“美麗農居”加快建設,建成市級現代“美麗農居”先行示范點2個,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個。
防治結合,生態環境不斷向好。順利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迎檢工作,扎實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交辦信訪件全部上報辦結。加快綠色低碳發展,能達熱電等3家企業加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開發區被授予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商務區映月湖科技園建成綠色低碳園區智慧能源中心。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2049個大氣治理重點工程,預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78%、PM2.5平均濃度下降5.5%。完成100條“美麗河湖”建設,建成全市首個“河長制”主題公園,鵝湖北片區域獲評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推進東港、錫北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建設,東港新材料產業園污水處理廠正式投運;完成50公里污水主管網修復,建成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13個,150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提標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繼續保持100%。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建成各類公園游園26個、綠道7.8公里,新增綠地63.9公頃、造林面積1090畝,全力打造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
提優補短,民生福祉日益增進。高質量完成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和“微幸福”民生工程。建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成全市首個區級零工市場,發放各類援企穩崗補貼1.5億元,預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92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幫扶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6209人,完成“15分鐘醫保服務圈”“計量惠民”省級示范區創建。深化“雙減”工作,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服務參與率超90%;實施學?;A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各類學校27所,完成春雷幼兒園、潤安幼兒園等建設工程。錫山人民醫院二期、鵝湖分院完成主體工程,區中醫醫院獲評省級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全心守護“一老一幼”,建成投用東北塘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開工羊尖、東港養老中心新建工程,全區每千人0—3歲嬰幼兒托位數達3.86個。原創錫劇《袁仁儀》成功公演,打造5個“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示范樣板。建成全省首個區級線上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實施“精網微格”工程,推進“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年”行動,積極穩妥化解問題樓盤風險,全力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統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攻堅等各類專項整治,扎實開展城鎮燃氣安全專項行動,在全省首創“廠中廠”標準化評估體系和管理標準,全區安全生產亡人事故起數、亡人數分別下降22%和20%。